第一次發布於2021年5月31日。重新更新於於2021年11月15日。這是一場為期3年的實驗,實驗的對象是我自己,目的是為了讓自己快樂。
現況
今年 28 歲,大學就讀法律系,畢業後用了4年的時間考上律師,準備律師考試是一條充滿挫折與淚水的路。在上榜之前在事務所做了 3 年的法務助理,薪資雖然不高但也夠自己生活;原以為只要上榜就能夠一路幹律師這行直到退休,然而,轉任律師後有感於自己所學甚少,進而重返校園,選擇貓空大學的科管智財所就讀,一方面想累積自己智慧財產權的學識、人脈;一方面也想藉由商學院的環境提前認識企業的工作環境。
就學期間,因為不堪負荷做一名執業律師,進入融資公司從事法務專員的工作,受到大環境影響,10 月已離職,目前靠老本生活。 個人生活方面,學業已接近尾聲,和指導教授約定 2022/03 要進行口試,然而拖延症大爆發,截至今日論文進度嚴重落後。
還好,感情狀況穩定,已婚,老公有穩定的工作,很支持我追求「尋找自我並快樂」的目標,雖然不是很理解我一直以來的衝動行事風格,身為兩人之間理性代表,老公常常懸崖勒馬,因為有他我才能如此任性吧 ( 放閃 😎 )!
生活實驗家
回過頭來說明這是什麼實驗,這是一個「重新選擇」的實驗。以下將說明為什麼會有做實驗的想法「動機」、實際上想做什麼事情「啟動」、我期待的結果「目標」。
![](https://chih-yuu.me/wp-content/uploads/2021/11/john-towner-3Kv48NS4WUU-unsplash-1024x683.jpg)
動機 – 起源
一直以來,我的選擇都符合這個社會的期待:進入名校的實驗班就讀、進入國立大學、選擇一個有名聲且收入頗豐的行業。 但,從來沒有問過自己:
「這,真的是我想要的人生嗎?」
我一直以來都在和拖延症對抗,高中時期除了數學習題會在課堂上寫完以外,其他作業很少會在預定繳交日前一天做完;進了大學後,除了嚴師的課前預習作業,更是在考前一周才泡在圖書館抱佛腳;律師考試也是拖了4年才在最後一次考試的半年前痛定思痛;直到現在,都快 30 大關了,論文依然難產中,在職期間也總是習慣壓底線,這讓我的生活充滿了壓力。 因此,我不禁反問自己,到底出了什麼問題?
除了慣性拖延症之外,我發現我不樂於和他人討論法律、對法律笑話冷感、律訓期間只要聽到跟法律相關的梗(教授啦、學說啦、實務界啦、補習班啦),都在假笑,那格格不入感,彷彿過著冒牌者的人生。這一年在金融公司的生活,發現自己對非法務同事的業務更有興趣。這不禁使我想起在法律事務所工作的那幾年,那總得過且過的生活,對涉及輸贏、過與不過掌握於他人手裡的事情所體會到的疲倦感。
午夜夢迴之際,不經思考,法律專業之於我是什麼呢?不論專業能力,和同儕相比,即便能把工作做好,但始終無法真心的熱愛它。為此,我甚至選擇了一個我比較感興趣的領域「智慧財產權與商業」,當別人問說你的未來職涯規劃是什麼呢?我至少能以夢想成為公司法務搪塞過去。 但智財是我心目中想做的事情嗎?這是個很大的問號。
法律是一個需要大量跟人家溝通,要找出自己立場的工作,然而,我不喜歡爭執、厭惡為他人背書。總之,縱使我知道畢業後能順利找到工作,也會不愁吃穿,但現在的我仍無法想像自己的未來,深受「冒牌者理論」之苦,渴望尋找讓自己有成就感的事情。
啟動 – 重新選擇
我決定要「重新選擇」
摒棄從 2008 年進入社會組開始,直到 2021 年在文組法律界打滾的我;將那些已經取得的資格、經歷、人脈放置一旁。再度挑戰一個能滿足我成就感,讓我有動力的職涯!
我有一個夢想,從學生時期,就想要在國外定居。無論是讀書或是工作,只要可以離開台灣,好像都會感受到生命的雀躍。但是,如果要在國外工作,勢必要有工作能力,但連用母語,都不喜歡法律了,要如何在國外靠法律吃飯呢?身受困擾之際,我做了各式各樣的興趣測驗、職涯能力檢測,測驗結果都跟法律領域大相逕庭。大部分說我適合當藝術家,最近幾次則出現了軟體工程師的選項。軟體工程師?這個選項很陌生啊! ಠ_ಠ
幸運的是,先生就是軟體工程師,他提供了我很多具體的建議,協助我了解何謂軟體工程師,這份工作實際在做些什麼?同時,也發現有很多線上資源能引導我進入這個領域,不一定要回去學校學習。身在這個世代,網路的便利讓想學習的人很有優勢,不僅程式相關的課程很多、全世界企業對於工程師的求才需求不減反增。在嘗試了一些線上學習平台的課程之後,我認為或許軟體工程師是個不錯的選擇。
目標 – 轉職 / 斜槓
軟體工程師是一個相對不受空間限制,相對允許自由的工作,而且成就感的反饋滿即時的;從空間限制性、目的性、職業特性、收入等因素綜合考量之後,我認為我可以軟體工程師為轉職目標。然而,轉職軟體工程師要學習的東西非常多,即使轉職成功後,更是學無止盡,每天都要主動學習新的東西,是個步調很迅速的職業。所以,這條路與眾不同,卻不會一帆風順。令人高興的是,有很多夥伴也在這條路上努力著,我不孤單。
除了轉職工程師之外,還有一個小目標,跟這個部落格密切相關,我想斜槓用部落格記錄人生,也做為我一定要出國的動力。
這是一個充滿內容的世代, 無論是否有觀眾或讀者,任何人都能夠用創意的方式訴說自己的故事,只要你想說、你肯說、你會說、你敢說,都能讓你的內容有機會被人看到。因此我也不想浪費自己從小學寫作,以及在法律界瘋狂練筆的優勢 😊。
這個實驗的重點或許不在最後的結果,天有不測風雲,無法預期三年後會怎麼樣,僅是如實紀錄這三年的過程。書寫為了達成我的目標我經歷了那些?有什麼收穫?或是遇到了哪些喜悅與困難。希望最後能達成最終目標:
「 尋找自我並快樂 」
實驗三守則
這場實驗從 2021 年 6 月開始,在不影響研究所學業與日常工作的前提下,透過「重新選擇」朝著「 轉職 / 斜槓 」的目標前進。根據規劃,2022 可能就要出國,但這並不影響這場實驗的進行,這是一個講求數位轉型的世代,我認為空間不會變成最大阻礙。但為了讓這場實驗的外力影響減至最低,必須有以下三點守則:
- 👉 好好運動、吃得健康,不要生病。
- 👉 聰明消費,不要增加非必要花費或成本。
- 👉 堅持下去。